刘禹锡回京了,一首发牢骚的诗而已,毕竟大家都实实在在地升官了
元和十年,被闲置十年的刘禹锡回到长安述职,等待组织上新的安排。
但是因为一首诗,他又摊上大事了。
01,《玄都观桃花》
全唐诗收录《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》 ,又名《玄都观桃花》
紫陌红尘拂面来,无人不道看花回。
玄都观里桃千树,尽是刘郎去后栽。
这首诗四句28个字,没有用什么生僻的词语,也没有引用典故,基本达到白居易的要求:老妪都能一听就懂。
紫陌:指官道。
红尘:人马往来扬起的灰尘。
拂面:扑面。
也就是官道上人来人往,川流不息,尘土飞扬扑面而来,他们都说是刚刚去看完花归来。
看的哪里的花呢?玄都观里有成千上万的桃花,原来都是我被贬出京之后栽的。
就这么简简单单的意思,会出什么事呢?
毕竟那时候又没有文字狱。
02,一千个人眼里,有一千个哈姆雷特
如果这首诗,是你春游之后写在朋友圈的,大家也许只会觉得就是一首平平无奇的流水账诗。
如果这首诗,是你老年时候回到家乡,看到物是人非,大家只会说你在感叹伤怀。
但是,偏偏这是刘禹锡写的。
总不会有人会觉得:刘禹锡,作为一个政坛老鸟,就是单纯地写一篇春游日记吧?
这个肯定是首先要排除的。
但是刘禹锡的一帮政敌新贵们,却感觉有被冒犯到。
他们的企业级理解是:
刘禹锡用“观中桃花”来比喻满朝新贵,一群趋炎附势、攀附权贵之徒,争相迎合新贵们的场景,和那些看桃花的人一样样的,都是络绎不绝、人山人海。但是这些新贵们以前都是什么玩意嘛,都是我刘禹锡被贬谪以后才被提拔起来的,不过如此。
至于是在讽刺“山中无老虎,猴子称霸王”
还是表达“我若不离去,尔等终究是小弟”的不屑?
都不重要了,反正他们就是觉得:这首诗虽然伤害性不大,但是侮辱性极强。
03,阴阳诗大家
也不是他们玻璃心,毕竟大家是政敌嘛。
政敌之间就算不是你死我活,感官上也天然就不对付。
况且谁还不是个阴阳师呢?平时说话就喜欢是阴阳怪气的。
政治智慧不就是:每一句话都多想一点、想的再深入一点嘛!
你还别说,真有道理。
哪怕直到千年后的今天,我们也是这么解读的。
况且,刘禹锡也是有前科的。他在朗州期间写了许多讽刺诗,如《聚蚊谣》《百舌吟》《萋兮吟》《昏镜词》《有獭吟》《鹈鳺吟》《飞鸢操》《阿娇怨》《砥石赋》等。
就连他的同志程异早几年被起复,刘禹锡都写信说“一朝复得幸,应知失意人”一股酸意扑鼻而来。
所以大家老早就知道他是个老阴阳师。
刘禹锡,你还说你不会武功?
我们信,你自己信吗?
04,是刘禹锡飘了吗?
我们都知道刘禹锡是个能屈能伸的人,他在朗州十年,干不了政治,只能搞文艺工作,哪怕被皇帝亲自下旨说:你们几个就在偏远地区带一辈子吧。
八月,宪宗又下诏说:“左降官韦执谊、韩泰、陈谏、柳宗元、刘禹锡、韩晔、凌准、程异等八人,纵逢恩赦,不在量移之限。”
即便如此,他还是给他的老领导宰相杜佑写信走后门,给他父亲的好友权德舆、他自己的好朋友李绛写信托关系,寻求回长安的机会。
甚至他还给政敌,宰相武元衡写了一封肉麻的信《上门下武相公启》
“伏惟发肤寸之阴,成弥天之泽;回一瞬之念,致再造之恩。”
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,刘禹锡回京了,按道理来说,这时候,刘禹锡就算不用“初心不可忘”来立志,也应该表达“一日看尽长安花”的喜悦。
为何偏偏是这样一首阴阳怪气的诗呢?
是他被针对了吗?
是他飘了吗?
还是他智商被人打劫了?
05,喝酒误事
刘禹锡和几个老兄弟,因为主持和参与“永贞革新”失败,而亡的亡,放的放。
如今十年期满,战神归来,一声令下,大家一起到玄都观里赏花赏月赏游人。
这是一群有政治抱负和理想热血的中年人,即便蹉跎半生,归来仍是少年。
喝酒之余,免不了谈谈国事。
免不了针砭时弊。
更免不了说,要是我没有离开,时局不会到这个地步。
也免不了骂骂咧咧地评价尸位素餐的政客。
所以老阴阳师刘禹锡同志,喝多了、喝麻了,写出这样一首自矜的诗来,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。
所以朋友们,血淋淋的教训啊。
05,升官发财
刘禹锡摊上大事了,还连累了几个老兄弟,大家一起浪迹天涯。
当然你也许会说,一首发牢骚的诗而已,至于吗?
答案是:至于。
宪宗皇帝李纯,本来就不待见永贞革新天团的。
因为当初刘禹锡他们反对李纯当皇帝。
所以宪宗一直就觉得:刘禹锡,你不对劲。
如今我大人不计小人过,准备给你加加担子,没想到你居然加了胆子,没回来之前的乖巧呢?贬谪时候的甜言蜜语,你都忘了吗?
况且政治权利的奶酪就那么大,一个萝卜一坑,本来就是走后门回来的,终究有人要让路,哪里想到刘禹锡自己把刀递过来了,宰相武元衡也觉得自己遇到渣男了,所以大家一合计,你们还是去天涯写诗吧。
所以刘禹锡老兄弟几人,就再次被贬出京。
和诗本身虽然有一定的关系,但并不是主要原因。
利益相关,匿都没有用,政治斗争就是这么残酷。
而诗,只是一个借口,文字狱的雏形罢了。
当然说“贬”其实也不合适,毕竟大家都实实在在地升官了:由“从五品下”的下州司马,喜提“从四品下”的下州刺史。
官升一品不说,还都是大权在握的一方主官。
虽然地方偏远了些,刘禹锡到了连州,也就是现在的广东省境内。
但是再苦再累,也比不过新时代的驻村,一群主动到贫困地区扶贫攻坚、共创小康社会的可爱的人们。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创造了旷古烁今的伟业。
而刘禹锡也没有让人失望,到了江湖之远,他也干出了一番大事业。
不仅留下了无数美好的诗篇,还政绩卓越。
对得起他年少时候的梦想,也称得上宰相气量。
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:
刘禹锡
刘禹锡(772年—842年),字梦得,河南洛阳人,自称家本荥上,籍占洛阳,又自言系出中山。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。唐朝文学家、哲学家,有诗豪之称。刘禹锡贞元九年(793年),进士及第,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,为杜佑所器重,后从杜佑入朝,为监察御史。贞元末,与柳宗元,陈谏、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,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。后历任朗州司马、连州刺史、夔州刺史、和州刺史、主客郎中、礼部郎中、苏州刺史等职。会昌时,加检校礼部尚书。卒年七十,赠户部尚书。刘禹锡诗文俱佳,涉猎题材广泛,与柳宗元并称刘柳,与韦应物、白居易合称三杰,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,有《陋室铭》、《竹枝词》、《杨柳枝词》、《乌衣巷》等名篇。哲学著作《天论》三篇,论述天的物质性,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,具有唯物主义思想。有《刘梦得文集》,存世有《刘宾客集》。
- 上一篇:该片是2020年度广东优秀电影作品
- 下一篇:器的四个口,我说这是字的魅力